Sharing

朋友不是人脈

再怎麼親密聯結,朋友關係和人脈都是兩回事。幾乎每星期都見面,總是一同飲酒作樂的人際關係,我不認為這是人脈。

例如,你有一個很棒的點子,想要開創一番新事業,無奈資金無論如何都不夠。在這個時候默默拿錢出來的不是朋友,而是信任你這個人的人。

而且,親密和信賴也不同。如果說“作為一個人,你喜歡他嗎?好相處嗎?”是親密的話,信賴就是“作為一個人,你肯定他嗎?信任他嗎?”這也可以說是朋友與人脈的基本差異。以拿錢出來做例子,或許讓人覺得是老生常談,不過這也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標準。

就算現在有好幾個親密的朋友,但如果沒有人脈就無法工作。而且,可以信任的物件不可能有好幾十人、好幾百人。這就是我對人脈的解釋。

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網站中為建立起“類似人脈的東西”而感到滿足。但是,試問這其中有信賴關係嗎?增加“粉絲”或是資訊交換的物件,頂多,說難聽一點,只是增加“以熟人為名的裝飾品”罷了。

向不特定的、多數的人彰顯這件事,一點幫助都沒有。如果擁有“真正可以信賴”的人脈,通過他們向不特定的、多數的人發送自己的信息,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
例如,我把一些重要的資訊,傳達給十個可以信賴的人。這十個人,又如實地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各自可以信賴的十個人。僅是這樣,就已經傳達給一百個人了。

這個例子或許極端,但是如果人脈的漣漪能像這樣不斷地擴散,最後就連沒見過面的人,也會助我們一臂之力吧。

這也代表我們受到了社會的信賴。所以人脈的有無,取決於“社會有多信任你”。

或許也有人覺得,“我想知道的,不是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種抽象的事情,而是關於對工作有幫助的人脈”。過去的我,也是這麼想的。這種對於人脈的觀念轉變,我是從三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的。

一直到三十五歲為止,不論什麼工作,我都是為自己而做。當這麼做行不通的時候,我才察覺到“只考慮自己的好處,事情是不會順利進行的。應該把自己視為構成社會的一分子,做些讓更多人開心的事”。

原本我就有不喜歡社交的傾向,現在的我,則幾乎完全沒有社交活動。工作結束後直接回家,十點就寢,不喝酒,也不參加大型聚會。因為總是忙碌,所以,從一開始,我就不可能要求自己為了追求人脈而四處露臉。

令人感恩的是,即便如此,我還是有許多與人結識的機會。這是因為我所珍視的、僅僅十個人的人脈,都會介紹新朋友給我認識的緣故。

“松浦先生,你一定要認識這個人。”

“我覺得你們兩個一定合得來,所以想介紹他跟你認識。”

不是偶然的邂逅,而是有人接二連三地把人介紹給我。

所以,不要再漫無目的地為了認識大量的人而四處奔走,而是要持續與每天相遇的人進行真誠的溝通。至少,現在的我,想要繼續這樣的人脈構築方式。

資料來源:網絡流傳